top of page
1_副本6.jpg

​向下滑动

首页

引入

引入

来自河南郑州的吕文良老人,是国企的一名退休安全工程师,今年已经72岁。4年来,作为社区科普大学志愿者教师,吕大爷已经授课1000多个课时,从最初单纯科普防火防电知识,到后来,身边很多老人在网上遭遇诈骗,吕大爷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决定从零开始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在群众中进行网络安全科普。吕大爷称自己比别人更懂老年人,他还自制了360页智能手机图文教程,详解预约挂号、健康码使用、拍照上传、网上支付等60多项功能。

他说,不想让老年人被时代抛弃。

微信图片_20211007163851.jpg

和吕文良老人一样,今年80岁的宋茂信老人也成为了一名“老师”,教身边的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在他居住的干休所里,有很多老年人,有些和孩子一起居住,有些是独居老人,智能手机的很多功能,他们都不会用,除了拨打电话,发信息,他们有些人甚至会担心自己把手机用坏。宋茂信老人感慨:“我真的很想告诉他们,可以用手机解决生活中的很多不便,但是手机的使用,本身却成了他们的不便。” 

微信图片_20211007160113.png

01. 浪潮: 数字化 VS 老龄化

01.浪潮

2021年8月2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

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构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

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我国继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长。近日,北京大学一项人口学研究预测,我国将在2033年进入超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将由14%提高到20%。

微信截图_20211007153505.png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加速推动了从个体、企业到政府全方位的社会数字化转型浪潮,这也使得互联网进一步向老年群体渗透。但从整体来看,老年人口中非网民的数量依然远远高于网民数量。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在我国非网民群体中,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占总体比例的46.0%,这意味着,约有1.5亿的老年人难以跟上数字化社会的步伐。

近几年来,老年人和互联网所衍生出的话题和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自2018年起,主流媒体相关报道数量激增。数字化和老龄化绝不仅是一串不断增长的数字,其背后的社会问题才是我们真正需要重视的。
 
那么,当数字化和老龄化两大浪潮相撞,我们面临的究竟是怎样的挑战?又该如何应对呢?

图片3.png

02. 窘境 :是数字弱势群体,还是网瘾老人?

02.窘境

64岁的赵明辉老人,想打出租车到昆明火车站,在路边等了10多分钟,好不容易来一辆出租车,他赶忙招手,可车并没有停下。车从身边经过时,他才发现车上已有乘客。赵明辉感叹:“站在路边打车越来越难。”去年国庆节,女儿在他手机上下载了打车软件,但他学了几次也不会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视力、记忆力等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手脑反应不灵活,对汉字输入、点击图标等基本操作感到生疏。以年轻人为使用主体的智能手机,无论是软件设计,还是操作流程,对老人都并不是非常“友好”,这使得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机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001.png
004.png
002.png
005.png
003.png
006.png

数字时代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却成为困扰老人现实生活的一张大“网”。当今,大量与公共服务相关的应用都与互联网密切相关,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码、网络支付、互联网医疗等应用,其用户规模已分别达到8.9亿、8.5亿、6.6亿,且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 

实际上,老年人与数字化社会的脱节,在疫情期间就已凸显。一些老年人因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扫描健康码而难以出行;因不会用手机预约挂号,无法在医院接受诊疗。此外,据新华社调查,某些景区、地铁站“仅支持扫码支付”,老年人拿着现金无可奈何;不少城市买火车票要手机预约,老人离开子女便寸步难行……

即使有些老人跟上数字化时代的步伐,也呈现出新的问题。为克服同社会脱节的忧虑,虚拟网络成为他们重新社会化,维系情感和开展社交的重要工具。随之而来,关于“老年网瘾”的现象逐渐被公众所熟知。

在《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中,令人出乎意料的是,100万老年人用户中有1900人在趣头条单个APP上在线活跃时间超过10个小时,4000人在线活跃时间超过8个小时,而日均活跃时间超过6个小时的老人超过1.2万人。

76岁的杨恩平老人,疫情期间才“触网”的她很快被猎奇有趣的短视频吸引。老伴介绍,她平均每天能看6到8小时手机,有时会看到凌晨两三点钟,“第二天赖床到10点多钟是常事,早饭不吃不说,午饭都不想做,和现在的网瘾少年没什么两样。”

结合相关学者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网瘾老人”多指沉迷于刷短视频、玩手游赚金币积分等形式的老年人,他们每天除了基本生活之外的时间都消耗在移动互联网上,甚至只是不断打开和使用一个APP。“成瘾”并不能体现他们掌握了移动支付、订外卖、网约车、网上办理生活缴费业务等真正畅游网络生活的技能。

这意味着,即使是“网瘾老人”,基本属于数字社会的局外人或边缘人,他们在网络世界步履蹒跚、跌跌撞撞,离真正融入数字生活尚有不小距离。

03. 尝试 :与时俱进,他们正在努力

03.尝试

在中国老年人社会追踪调查中,研究者发现,我国老年人更倾向于用积极的方式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此外,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有44.2%的老年群体选择学电脑/上网作为主要社交娱乐方式。 在现实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不少老人想要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与时俱进,他们渴望通过学习,融入数字社会。

一大早,84岁的陈松其老人就来到社区的文明实践站,上起“智能手机课”。实践站中共有70多位老年人主动报名参加了此次培训,平均年龄达到67岁。培训课上,志愿者耐心地给老人们讲解智能手机的基本应用,如连接Wi—Fi、扫描二维码、微信加好友、收发红包、微信建群以及如何发朋友圈等。

2021年2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老年人数字适应力研究团队联合支付宝,发布《老年人数字适应力报告》。研究者通过对近万名老年人手机上网行为的调研,发现近7成老年人是“自己学会”使用手机上网。

(点击图表,查看更多信息)

手机上网为老年人提供了再次融入社会的窗口。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使用手机上网有自己独特的诉求。报告显示,社交聊天、浏览资讯、搜索资料是促进老年人上网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网上购物、电子支付。

面对互联网,这些老年人在力图用新的参与方式来强化自己的社会身份,并努力融入社会。他们的诉求,应该得到正视。

微信图片_20211007165107.jpg

04. 助力 :共建数字包容的老龄化社会

04.助力
图片1.png

不同受教育程度老年人认知得分的年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2014

根据《中国老龄蓝皮书2019》,70%的高龄老人的学历为小学及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3.1%。同时,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认知程度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变化,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在获取信息和使用电子设备方面面临困难。因此,政府、社会和互联网平台需要共同助力,帮助老年人提升媒介素养,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

微信图片_20211009123517.png

自2021年1月起,我国正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不断完善对整个社会的适老化环境、适老化政策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面临的信息技术困难,建立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的长效机制。

微信图片_20211007140016.png

                                                       数据来源:工信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43个APP、115家网站宣布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主动进行适老化升级。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通讯类APP,推出“关怀模式”,字体、图标、按钮可变大,并添加了功能指引;以美团为代表的生活服务类APP/小程序,增加了语音点外卖、线下门票预订关怀版专区等功能;以滴滴网约车为代表的交通出行类APP,也正式上线“老人打车”模式,大号字体设计,并推出“滴滴老年版”小程序、开通“全国老年人电话叫车热线”。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老年人网络保护机制相对欠缺,针对屡次出现的“网瘾老人”现象,相关厂商可建立老人网络防沉迷机制,设置观看提示和关闭功能,提示老年人甄别虚假信息,合理引导其注重身心健康等,在使用时长等方面加以调整,达到防沉迷、健康上网的目的。

此外,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绝不是让老年人“跑步进入”数字时代。在构建数字包容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应该尊重老年人使用传统技术的权利。

2020年1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基本原则的第一条就提到“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充分保障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困难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Senior-68_副本.png

在线下的智能化场景中,老人们对传统线下人工服务的需求比较强烈。65岁的张先生日前反映,称他在肺科医院看病时,由于不会使用医院里的自助预约机,折腾了近一个小时才挂上号。他不满地表示:“医院承诺的人工预约服务在哪儿?这不是在为难老年人吗?”

数据也显示,老年人对“在部分老年人常去的场所安排专人驻点,进行专业服务”这一选项的需求最高,占比80%。其次,65%的受访老年人表示,“需要使用手机操作的,应提供指导服务”;更有近六成(57%)受访老年人认为,“自助机器旁,应当提供必要的人工服务”。

因此,保留现金支付方式、保留人工服务窗口、提供优先进站服务,在涉及老年人的高频服务场景中,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才让老年人更好地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05. 携手:不可忽视的家庭反哺

05. 携手:不可忽视的家庭反哺

05.携手

浙江杭州一位姑娘为了教会外婆使用微信,制作了一份“微信使用说明书”,说明书字迹工整,内容详细,图文并茂,网友纷纷点赞。有网友表示:曾经,他们不厌其烦地回答各种幼稚问题,现在,我们用心报答他们。 ​

 

在理解老年人的生活时,家庭是一个格外重要的场景。由于老年人总体上的社会交往、工作活动逐渐减少,他们的核心关系更聚焦到家人、核心生活终究是要回归到家庭之中。

数据来源:《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2018

 

结合国外经验,周裕琼教授在研究中认为,我国倡导家庭“数字反哺”,是弥合老年数字鸿沟比较现实又理想的解决方式。她的团队通过调查老年人微信的使用情况,发现一些工具性功能,如发红包、发语音、视频、语音聊天等多为晚辈教导,而当涉及到老年人信息内容层面的需求、偏好和素养时,如发布、点赞评论朋友圈,阅读、转发公众号,搜索信息等功能,则主要依靠老年人自学。

显然,与自主获取、甄别信息相比,发红包、发语音、视频聊天等较为表层的技能,对于老年人来说,更容易掌握,同时也是远远不够的。一些老年人或沉迷短视频无法自拔,或轻信网络谣言,上当受骗,或遇到难题,不知如何搜索信息……当老年人开始触网后,这些随之而来的新问题,都在向年轻人呼吁更深层次的“数字反哺”

家庭反哺除了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也更能满足老年人的核心需求——亲情与家庭互动

图片6.png
图片5.png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6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孤独感总体呈上升趋势。此时,合理使用互联网能够缓解孤独感,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参与程度。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老龄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郑志刚曾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让老年人跟上“智能化时代”的节奏,不仅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更会增强他们不落伍于这个时代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06. 关注:他们的现在,我们的未来

06.关注
图片7.png

(数据来源:2019—2021.9惠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重要平媒搜索,词云图删去检索关键词:老年人,互联网,数字时代,数字鸿沟)

自2019年至2021年9月,从重要平媒的报道关键词中,我们也能看出,在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数字时代,如何构建数字包容的老龄社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老年人面对数字化“不会用”、“不敢用”的担忧,越来越多的社会志愿者开始行动,老年大学内相关系统化课程的开设,也让更多的老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总之,方方面面的行动都在证明,构建数字包容的社会,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共享数字时代发展红利,我们正在努力。
 
不要以为老年生活离我们很遥远,不要以为这些挑战与你我无关。社会正在全面走向数字化,可以预想,再过10年,20年,30年……科技的发展必将更加新潮、炫酷。到那时,已经老去的我们,一定也会遇到新的挑战。 
 
数字化生存,他们的现在,也是我们的未来。
 

关于
744d4da28724ff16931dbd69624463ea.jpeg

ABOUT US

 

数据来源 :

国家统计局

中国政府网相关报告

惠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

极光大数据《2019年老年群体触网研究报告》

趣头条&澎湃新闻《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

第47次、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老年人数字生活现状调查》,20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2010—2020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6 

腾讯研究院《中老年网民图鉴:社交圈里圈外的互联网生活洞察》,2018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人数字适应力研究团队&支付宝《老年人数字适应力报告》,2021 

 ——————————————————————————————————————————————

参考文献 :

[1]腾讯研究院:《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浙江传媒有限公司,2018年

[2]周裕琼,丁海琼.中国家庭三代数字反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0,42(03):6-31.

[3]赵丽,李柕红.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不便 数字产品未兼顾诉求增加触网负担 老年人“数字化生活”现状调查[J].决策探索(上),2020(10):24-25.

[4]朱琳,田瑞琪.老年群体新媒介素养现状的研究[J].传媒论坛,2020,3(21):158+160.

[5]张建新.信息时代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弥合机制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1(07):73-75.

——————————————————————————————————————————————

团队成员:黄琪越 都文涛 杨雅婷 谷彦省

指导老师:韩文静  王茜

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bottom of page